【学术讲座】孙承健研究员谈“科技革命时代如何思考电影”
10月16日下午,应学院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孙承健在艺术楼B223室作了题为《科技革命时代我们如何思考电影》的学术报告。学院70余位师生聆听了讲座。报告由副院长何世剑教授主持。
在科技时代下,电影将如何发展,面临哪些挑战,是值得思考与深究的问题。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去影院观看电影?孙承健首先引用著名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电影已死”的观点,探讨当代科技革命对传统电影本体观的颠覆。指出,事实上促使观众进入影院的不仅仅是银幕上的动作,而是观众内心的动作、欲望和需求。在此过程中,现实与虚拟现实的质感,包括精神质感,这些都是情感与梦幻共生体的电影所必需的。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但数字化和智能化在技术层面是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电影创作的未来。科技进步是电影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电影的本质是艺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数字化表演与真人表演的结合将是电影艺术的发展方向。在科技革命时代,电影制作需要不断更新知识,艺术家需要结合感性思维、理性思维和计算思维,以适应未来艺术发展的趋势。
讲座思想精深、角度新颖、例证详实,充满了浓郁的学术反思和前瞻思考,不仅加深了师生对科技时代电影艺术发展的理解,更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发。
附:孙承健简介
孙承健,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理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委、第35/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主要研究领域为视觉文化、电影社会学、电影数字技术与产业研究等。出版《情绪:影像表意的魅力与体验》《“康法师”的世界:电影叙事的观念与表达》。担任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课题“中国电影海外市场竞争策略可行性研究”子课题负责人;担任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词条》分支主编,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艺术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等刊物和学术媒介发表专业论文与评论文章数十篇。大型舞台文艺片《我的梦》(获中国政府“华表奖”优秀纪录片提名奖)等。
撰文:柴梦婷
摄图:韩沁玉
审核:晏国彬、何世剑、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