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南昌大学2025年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

2025 年,南昌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以美育人、以化人,以美铸魂,将美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丰富实践载体,在课程建设、艺术实践、师生成果、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推进校园美育浸润行动、构建 “大美育” 工作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艺术教育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机制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工作,依托美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各项任务。成员单位涵盖党委宣传部、团委、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学生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招生与就业工作处、计划财务处、人事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艺术学院(与艺术教育教学部合署)等相关部门,形成 “多部门协同联动、全校共建共享” 的育人机制。明确艺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将美育课程与实践纳入本科生、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保障艺术教育规范化推进。

(二)经费与设施保障

设立美育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重点支持课程建设、艺术实践、师资培养、场馆维护等工作。现有艺术场馆(教室)41 处,包括音乐排练厅、舞蹈排练厅、美术 / 书法教室、剧场、美术馆等,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硬件支撑。同时优化线上资源库建设,依托中国大学 MOOC、学习强国等平台,推动优质美育资源开放共享。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致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专兼职并举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截止2025年11月,全校公共艺术课程专兼职教师人数已达200余人; 另一方面,搭建多元美育教师实践平台。把美育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提高教师的美育意识、美育观念。通过教学展示活动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支持教师参与省级、国家级教学创新大赛与课题研究,培育出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学骨干,为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创新

(一)精品课程打造

聚焦课程质量提升,一批课程已获省级立项与表彰,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江西地方音乐研究》获 “江西省研究生精品课程” 立项,成为音乐领域省级重点课程;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获 “第五届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及 “南昌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彰显教学创新实力;

《艺术的星空:艺术美学十二讲》《创意的奥秘:艺术创意与策划》分别获评 “江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南昌大学精品 MOOC 课程” 及 “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创新创业类)”,长期面向全校开放;

《赣剧艺术鉴赏》申报 2025 年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创新构建 “讲、演、赏、研、创” 五位一体沉浸式课堂,融合多元艺术形式,获主流媒体广泛关注。

(二)通识课程增补

2025年,面向全校学生增开57门多层次、广覆盖的艺术类通识课程,涵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多个领域,满足不同兴趣需求:

音乐类增开 27 门通识课程,如《赣音鄱韵 —— 江西钢琴音乐作品赏析》《歌声里的中国 —— 经典歌曲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中外音乐剧艺术鉴赏与实践》等;

表演类新增《表演工作坊》课程,补充实践类艺术教育内容;

美术类开设《创意定格动画》《世界陶瓷文化艺术之旅》《书法审美与实践》等 8 门美育通识课,实现理论赏析与动手实践深度结合。

目前,全校共计建设159门美育课程,其中国家级一流在线开放课程3门,国家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3门。

(三)教学模式创新

推动 “理论 + 实践”、“思政 + 美育” 深度融合,一是将赛事、展演融入课程教学,实现实践赋能理论;二是推进项目化教学,将课程内容与竞赛、毕业展演紧密结合;三是依托线上平台优化教学反馈机制,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调整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

三、艺术实践活动

开拓创新,精心组织各类艺术实践活动,覆盖美育讲堂、展演、展览、交流、校园文化等多个维度,营造浓厚艺术氛围。

(一)“前湖美育讲堂”系列讲座

为拓宽师生艺术视野,搭建德育美育双融合平台,2025年度举办20余场前湖美育讲堂专题讲座:“艺术美育——通往身心健康的捷径”、“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士大夫的审美理想与人文情怀”、“戏曲舞台色彩的文化解读“斯坦尼演剧体系中国化的成功实践”、“口述历史与港台电影研究”,通过打造品牌性美育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美育育人功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全校艺术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专业展演与赛事

2025年,以“浸润·融合·创新”为理念,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以美育浸润学生,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专业展演方面:承办第九届江西艺术节・音乐舞蹈艺术展演中 8 个组别工作;举办 “声动赣鄱・乐韵华章”、“浪潮 Ⅵ- 乐击长空” 等师生专场音乐会;参加第八届江西省音乐 “映山红” 比赛;在江西艺术中心举办《身体的多线性》现代舞作品展;参与江西省第四届 “白鹭杯” 专业舞蹈大赛、“舞动武功” 中国舞协环境舞蹈季活动;年底将推出毕业大戏和茶艺专业等展演、举办山水画大赛、毕业作品展等专业展览展现教学成果。

(二)主题性与校园活动

围绕重要时间节点与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开展丰富活动:

参与 “青春华章・‘赣’劲十足” 网络大思政课、“榜样的力量” 优秀学生颁奖典礼、校运会开幕式、百团大 “绽” 迎新晚会等校园活动;

举办 “相信艺术的力量” 艺术润心音乐会、“颂党恩・迎八一” 庆祝建军 98 周年文艺展演、“礼赞中华・文明同行” 南昌东站主题文艺展演等主题活动,实现美育与思政有机融合。

组织创排江西文化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项目——南昌大学原创思政歌剧《青春耀征程》,连演5场,覆盖师生观众2400余人。

四、艺术社团建设

建设艺术社团,培育美育社团,坚持社团管理与美育推广相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体会和创造美的元素,实现以文化育人、美育育人的效果。

目前,全校艺术类社团数量为8个,参与在校生共计1135人,占比总体参与社团人数比例为10.16%,占全校人数比例约为3.24%。2025年,在社团建设中,重点 “理论 + 实践”特色社团一是加强弘美社团建设,发挥美育社团引领作用。组织弘美社团参与各类社团活动,提升社团宣传度,弘扬美育知识;二是指导弘美社团打造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提升社团活跃度,提升学生审美创造能力。三是推动弘美社团开展实践,参加校内各级各类主题活动,引领校园文化时尚,开创昂扬的社团风貌在知行合一中推动美育教育走深走实

五、艺术获奖成果

本年度,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竞赛中表现优异,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60余项。

(一)专业赛事

舞蹈类:3 部作品获省级奖项,《茶童茶山情更浓》包揽省 “白鹭杯” 金奖(第一名)及 3 项单项奖,《泥土里的浪漫》获省艺术节群舞组一等奖(第一名),另 2 部作品获省大学生舞蹈大赛专业组二等奖;

音乐类:获省 “映山红”杯 钢琴一等奖并晋级全国赛、省艺术节民乐合奏一等奖; 获“映山红”杯声乐三等奖及艺术节声乐二等奖、 “映山红”杯优秀指导奖、艺术节原创作品三等奖。

另外,学生在美术类、设计类、播音主持类等专业赛事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20余项。

(二)教学与实践

教师指导作品获全国教学典范作品、全国广告大赛三等奖(其单指导获省级一等奖);校心理情景剧一等奖;校实践成果一等奖);教师指导项目获批省青马工程。

(三)学生个人

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赛事,获省校园歌手 20 强、全国诵读大会团体三等奖、入围省“中科杯”决赛等。

六、社会服务与文化交流

(一)社会服务与艺术普及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高雅艺术走进基层:

开展“艺术进社区”系列活动 50 场,深入南昌市十余个社区普及高雅艺术;受邀出演江西省文化馆“艺术盲盒系列音乐会”6 场,覆盖“young”“欢度国庆”等主题;

参与“德润赣鄱・榜样力量”江西省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江西省红十字基金会公益音乐会等,以艺术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

(二)国内文化交流

加强区域文化联动,提升学校文化影响力:

受江西省文旅厅邀请赴香港参加江西文旅推介活动,代表江西省音协参加“第二届长江音乐周”;

赴北京参加“粤同心・赣出彩”中华民族共同体体验馆中华优秀文化体验项目,赴延安参加“红星照耀中国”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受邀参加 2025 年中国红茶大会 “宁红之夜” 文艺晚会,促进区域文化艺术交流。

(三)国际交流合作

搭建国际文化对话平台,推动文明互鉴:

承办“中俄青年长江行”魅力江西之旅夏令营,师生参与演出与交流,成为青春文化使者;

通过多元国际交流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师生国际艺术视野。

七、总结与展望

(一)年度成效总结

2025 年,南昌大学艺术教育工作成效显著:课程体系日趋完善,精品课程示范引领作用凸显;艺术实践活动丰富多元,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师生获奖成果丰硕,专业实力持续提升;社会服务与文化交流广泛深入,美育影响力不断扩大,有效落实了 “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 的育人目标。

(二)现存挑战

当前艺术教育工作仍面临一些短板:教学设备仍需更新,部分实践场地无法满足高质量教学需求;实践平台与长期合作单位不足,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待加强;各系部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协同育人效能需进一步提升。

(三)下一步计划

强化课程建设:完善通识艺术课程体系,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艺术经典等方向,继续打造 1-2 门精品课程,开发“AI + 美育”教学资源,推动信息技术与美育深度融合;

拓展实践平台:构建稳固的校企校地合作网络,争取优质艺术团体进校园,组织师生走进社区、乡村开展实践,丰富美育体验;

完善保障机制:争取学校在场地、经费、人才引进上的支持,建立可量化的艺术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推动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深化资源整合:加强各系部协同联动,共享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开展跨系部合作项目,形成艺术教育合力,为学校人才培养与文化建设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