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郑传寅谈“戏曲舞台色彩的文化意蕴”
4月2日上午,学院特邀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郑传寅在艺术楼A209室作了题为“戏曲舞台色彩的文化意蕴”的学术报告,为师生带来一场跨越戏曲美学、民俗学与文化符号学的讲座。50余位教师、研究生聆听了报告。讲座由副院长何世剑主持。
郑传寅以京剧《杨门女将》《七品芝麻官》等经典剧目为案例,解析了戏曲服饰与脸谱的色彩符号体系:正黄象征皇权、赤红寓意忠勇、黝黑代表刚直、惨白暗示奸诈、青绿暗喻卑贱。通过对比《礼记》《周礼》等典籍记载,指出这些色彩规则源于先秦“五行五色”哲学,历经千年沉淀为独特的“戏曲色彩语言学”。又对西方色彩学理论进行了比较批评,指出:“红绿引发的生理反应全球趋同,但文化阐释却大相径庭。”并以中西方婚丧色彩差异为例,揭示文化语境对色彩意义的重塑——中国传统婚服尚黑转红的演变,正是阴阳五行思想与民俗融合的见证。以“水火棍”“乌纱帽”等舞台道具为例,呼吁关注戏曲色彩的现代化转译:“传统不是故纸堆,而是流动的智慧。读懂色彩密码,方能讲好中国故事”。
刘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指出:郑传寅教授的报告既有理论高度,又具实践价值,展现了老一辈学者严谨治学的风范与开放包容的胸襟,呼吁青年学子以之为榜样,恪守学术规范,深耕专业领域,为新时代中国戏曲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与会师生表示,这场讲座“既是一堂文化解码课,更是一剂学术清醒剂”,为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开辟了新领域、提供了新的思想和方法。
附:郑传寅学术简介
郑传寅,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驻院研究员、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非遗”保护专家,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艺术学类教指委委员。著有《中国戏曲文化概论》《欧洲戏剧史》《传统文化与古典戏曲》《古代戏曲与东方文化》等。曾主持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学术成果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并译介多国。
撰稿 | 王嘉宁
摄影 | 王嘉宁
审核:晏国彬、刘祯、何世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