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学术讲座】杨小勇教授莅临学院授课

12月10日下午,南昌大学前湖校区法学楼一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应学院邀请,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杨小勇教授举办了主题为《“咬文嚼字”——中文声乐作品演唱审美思考》的讲座。讲座由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南昌大学艺术教育教学部主办,江西省音协声乐专业委员会、南昌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承办。来自全省各地的声乐教育者、声乐爱好者以及艺术学院师生近400人聆听了授课。艺术学院院长郑璐教授主持讲座。


图片1.jpg


  杨小勇以示范教学、指导演唱的方式,分享了自己演唱中文声乐作品的经验和心得,讲解了歌者如何更好地演唱中文声乐作品,阐释了蕴含在演唱过程中的审美情趣和演唱技巧。


图片2.jpg


  学院师生分别登台演唱了《嘉陵江上》《不幸的人生》《边境的小鸟》《黑雾》等中文声乐作品。杨小勇针对这些歌者,逐个予以指导,纠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作品逐字逐句地进行诠释,亲自示范演唱。


图片3.jpg


  杨小勇指出,演唱中文声乐作品时,一定要注意歌词中的语言逻辑、如何断句、如何咬字等,声音不能像咬棉花般软弱无力,而要带有丰富的感情去呈现歌词所要表达的情绪;从技术层面讲,要注重元音最大化,辅音要清晰,并注重字头字尾的细节和衔接;语言是思想的表达,要想唱好一首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语言的逻辑尤其重要。


图片4.jpg


杨小勇强调,作为中国的歌唱演员,唱好中文声乐作品是一种责任担当,无论是民族民间作品还是传统艺术作品,都需要歌者去传承、创新、弘扬;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古典歌剧或者德奥艺术歌曲,在演唱技巧和咬字行腔上都有自身的规律,因此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中国戏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承,也有规律可循,特别是京剧艺术;用普通话演唱,既可以借鉴京剧的咬字行腔,又可以参考德奥艺术歌曲的演唱规律,从而达到融合中西的效果。

此次授课,给观众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中文声乐歌曲的演唱技巧和审美思考,更多的是观众们感受到杨小勇与音乐之间的对话、逗趣以及富有哲理性的交流,见证了杨小勇对待每一首歌曲精益求精的态度、乐在其中的坚持,以及潜心育人、提携后学的风范。



供稿:吴书棋

审核:晏国彬 陈灵华 邵杨




附:杨小勇简介

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浙江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上海音乐学院客座教授。

1988年曾以学者身份访问美国并主演歌剧《汉斯与格蕾特》。曾在《茶花女》《阿依达》《卡门》《奥赛罗》《阿蒂拉》《蝙幅》《风流寡妇》《波希米亚人》《屈原》《西施》《楚霸王》《冰山上的来客》《一江春水》《沂蒙山》《蝶》《红船》等40余部中外歌剧和音乐剧中担任主要角色。

多次在《贝九》《布兰诗歌》《黄河大合唱》中担任独唱,多次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地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

曾获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和中国歌剧节优秀表演奖。德国权威杂志《歌剧望远镜》(Opernglas)评价他在《奥赛罗》中扮演的亚戈:拥有威尔第男中音的真实音色,低音稳健扎实,中音浑厚有力,高音不仅具有出色的延展性,还能将音乐律动与色彩上的微小差异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