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院

【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学院举办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研讨会暨系列学术讲座

为落实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的部署,积极应对AI时代高校艺术学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抓住新机遇,助益学科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管理服务,5月11日,艺术学院举办了以“数智赋能·跨界融合·思政铸魂——艺术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改革与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燕,河南大学教授陈宗花,苏州大学教授江牧,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汪静一等4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研讨会。校教务处处长范杰平,院党委书记晏国彬、院长郑璐、党委副书记张子建、副院长何世剑和各系主任、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代表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副院长刘健婷主持。

范杰平致辞,欢迎各位专家莅临指导。指出,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塑变革之力,展南大之为’——紧跟科技产业变革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南昌大学创新发展之路”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是顺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使命和人工智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学校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通过优化学科生态、整合数字资源、创新评价体系,着力破解艺术教育领域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的适配性难题,构建具有南大特色的艺术教育和美育育人体系。

晏国彬强调,学院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旨在促进每位干部、教师主动适应数智技术的自觉性,推动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事业大发展。艺术教育需要守正创新,要主动在理念大更新、举措大变革、成效大提升上有所作为。

郑璐表示,研讨会以“数智驱动、跨界创新、价值引领”为导向,全院师生要以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为契机,以数智化重构艺术教育形态,以跨界融合拓展学科边界,以思政铸魂夯实育人根基,共同书写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研讨会围绕“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的途径与方法”“基于社会行业需求的艺术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及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课程思政与艺术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科研-教学’协同发展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了讨论交流。

4位专家从数智赋能路径、学科交叉机制、思政融合策略等维度纷纷发言、陈述己见,提供了跨区域、跨校际的多元解决方案。张燕立足新文科建设的背景,剖析了影视学科的发展趋势。陈宗花分享了传统戏曲教育现代转型的“豫剧+”创新实践。江牧阐释了美术教育跨界融合的苏大经验。汪静一解读了艺术学科“三导向”的构建模式。


628ca9aea2a04d19a6d6e03f50ff85d0.png


48b16f894604432f92d0581b34804818.png


与会期间,专家们还深入学院各系开展学术讲座,与师生座谈交流。

5月10日下午,陈宗花作了题为“斯坦尼演剧体系中国化的成功实践”的学术报告,戏剧与影视系的师生50余人聆听了报告。副院长何世剑主持报告会。

陈宗花深度剖析了豫剧三团演剧观念与实践的七大核心维度,以编导杨兰春对豫剧的探索和成功实践为例,讲述了这一时期豫剧吸收、借鉴斯坦尼体系,突破程式,创造“新传统”,创作出《刘胡兰》《朝阳沟》等经典剧目,从而奠定了豫剧现代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历程。并与师生们就“斯坦尼演剧体系”中国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38321de2637e4760abb0b8e8975debb8.png


72de89af7c004883a3587a2c6efd3716.png


44a6cd27c30341c8b5c07e931ca2c635.png


5月10日晚,张燕以“口述历史与港台电影研究”为题作学术讲座。学院师生共50余人聆听了讲座。副院长何世剑主持讲座。

张燕分享了自己从对电影文本研究的疑问出发、逐步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的过程。她运用口述史研究理论与方法,采访众多邵氏影人和电影行业相关人士,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不仅丰富了对邵氏电影的认知,还为还原香港电影史提供了有力支撑。

张燕以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为例,阐述了品牌实践项目在电影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比如为学生提供了将电影理论学习与行业实践对接的平台,学生通过参与电影节的运营、宣传等工作,锻炼了沟通交流、组织协调等能力。


9120b5e9f5e740ecadc1b6573ebe4934.png


3811c5ec12344a02a3b1dba1ec1b01e4.png


9bb2b1ef8e374054a2651892e20649a9.png


5月11日下午,江牧在美术系作了题为“艺术美育:通往身心健康的捷径”的学术报告。美术系副主任方园主持报告会。

江牧从艺术教育的本质出发,分析了美育在高校中的作用和价值。指出,美育不仅是审美教育,更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意义。他围绕“艺术教育的跨界融合”,分享了苏州大学近年来在“产教融合”“艺术+科技”“研教协同”方面的探索实践。苏州大学依托城市·建筑·艺术研究院平台,将教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融合,推动项目式教学,并通过引入数字媒介、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提升课程体验与表达方式。他还结合案例,探讨了如何在艺术教学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意识。

江牧和与会教师围绕课程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艺术与科技融合路径等话题展开了交流讨论,从课程组织、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375a53c6433940539aa8cd2c6a6b7b65.png


cb400cfbb52c4af7bf6d0d7196080946.png



撰文:杨家艳 杨欣媛 郑涵方 杨穂而

摄图:占瑞佳 李雨燊 杨穂而 崔洪源

审核:晏国彬 刘健婷 何世剑    



附1:陈宗花教授学术简介

陈宗花,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艺术史方向)。河南大学河南戏剧学院院长、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院长、河南省特聘教授、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外国人研究员。中原文化领军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百优人才。河南大学“艺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总牵头人。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艺术理论研究。在《音乐研究》、《文艺争鸣》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单列项目2项。独立获得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奖一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4项(河南省委宣传部)。教育部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高校艺术教育论文奖三等奖(教育部),第四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奖三等奖(文化部)。


附2:张燕教授学术简介

张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指委秘书长,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副会长兼香港电影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副会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秘书长兼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全国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领军人才、北京市课程思政名师。


附3:江牧教授学术简介

江牧,苏州大学艺术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城市·建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鉴定专家。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出版专著8部,在CSSCI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方向涵盖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艺术教育理论等领域。


附4:汪静一教授学术简介

汪静一,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研究员、高级访问学者。获首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地方高校正高组二等奖、省特等奖、教学创新单项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长期担任国培计划、浙江名师名校长工程及省级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首席专家、负责人。